首页 > 财经 >

占绿色贷款总额的67.3%绿色金融发展进入快车道

发布时间:2021-09-22 15:00   来源:中国网   阅读量:15055   

绿色贷款首单,集约落地,节能减排企业,上市再融资。

绿色金融发展进入快车道。

作为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助力,绿色金融的发展迎来了密集的支持政策近期,加码支持绿色金融的政策信号在部委层面密集释放,北京,黑龙江,海南等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也在着力谋划适合本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同时,NDRC表示将支持节能减排企业上市和再融资

在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的背景下,绿色金融的创新产品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第一订单正在加速,绿色金融发展进入快车道不少交易所纷纷发表观点,表示将进一步支持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业内人士建议,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从减污减碳绿化防灾四个方面寻求机遇

绿色金融发展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

近期,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到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一系列政策密集部署,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驶入快车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强调,要以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为重点,做好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支持,为持续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向纵深发展贡献金融智慧和力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在绿色赋能与可持续发展银行业绿色金融论坛上表示,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发展绿色金融时,不应单打独斗,而应加强与各部门,地方政府的合作

在加快绿色产业融资方面,国家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唐此前撰文指出,要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加快建设全国能源使用权交易市场

在地方层面,9月以来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区域绿色金融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保监局,北京证监局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北京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将通过真金白银支持,绿色金融综合评价,完善风险分担机制等货币政策工具,鼓励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低碳领域

黑龙江省发布《黑龙江省绿色金融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构建以金融支持黑龙江省绿色产业发展和支柱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为主线的绿色金融组织体系海南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意见的实施方案》号文指出,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绿色金融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扩大绿色企业和项目抵押物范围

不断创新首单批量落地。

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的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迅速央行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达13.92万亿元,占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7.5%其中,投向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6.79万亿元和2.58万亿元,占绿色贷款总额的67.3%

作为蓝海领域,创新的绿色金融产品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首单正在加速工行成功发行全国商业银行首只绿色汽车分期资产支持证券

最近几个月,‘首单’创新碳金融产品密集发布,这是大方向但目前相关产品的主要发行主体主要是大型央企,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对于一些中小银行和理财子公司来说,这类产品的开发需要进一步的市场成熟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人员说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约研究员任涛表示,绿色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也有赖于碳交易市场的开放,投行业务水平的大幅提升,参与主体的丰富,发行主体的扩大以及银行基金,理财基金,保险基金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要增强银行资金参与意愿,降低风险权重,纳入普惠评估范围,加强投资银行参与

多家交易所纷纷发表观点,将进一步支持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上交所总经理蔡建春表示,上交所将围绕大力支持双碳融资,持续开发双碳投资产品,研究建立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深化双碳领域国际合作四个方面开展工作深交所总经理沙岩表示,深交所将构建适应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目标的创新资本形成体系,推出更多支持绿色产业的创新产品,打造一批体现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的上市公司,加大国际合作引导绿色金融发展

更多的商业空间有望打开。

据德意志银行预测,2060年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将增至100万亿元,发展空间巨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绿色信贷仍然是绿色金融的主要内容

任涛表示,目前,全国统一碳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部分运行规则和市场要素仍需进一步补充,相关部门对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创新仍持谨慎态度,政策层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但绿色项目周期长,持续大投入的特点,难以匹配市场资金的风险收益要求同时,碳排放定价的效率和准确性有待提高,金融机构识别和控制绿色项目的能力有待加强因此,最初的机构密集布局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谈及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方向,叶表示,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很难找到绿色资产他认为,未来金融机构应在减污减碳绿化防灾四个方面寻求机遇

以碳减排领域为例,叶提出。

,高碳行业未来可能会由六大行业扩展到九大行业,占整个碳排放的75%左右,这些领域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改造加快推进碳强度,降低行业碳强度需要做大量技改方面的信贷。

(责编:苏婉蓉)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生活消费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生活消费网 | 专注于国内外今日生活资讯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生活消费网 | 专注于国内外今日生活资讯网站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