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财报里的真相之消费行业|关店229家后再谋谨慎扩张,呷哺没选“停下来稳一

发布时间:2022-03-30 09: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阅读量:18281   

知名连锁火锅品牌呷哺呷哺交出了2021年成绩单。

财报里的真相之消费行业|关店229家后再谋谨慎扩张,呷哺没选“停下来稳一

3月28日晚间,呷哺呷哺发布2021年财报,年内实现营收61.47亿元,同比增长1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总额为2.93亿元。

年报显示,2021年,呷哺共关闭229家亏损餐厅,均为呷哺呷哺餐厅,而与此同时,呷哺在2021年还新增了95家餐厅大规模关店后,呷哺表示,2022年将继续保持扩张速度,计划新开设156家餐厅

边关店边扩张,这似乎是个充满矛盾的决策但呷哺创始人,董事长贺光启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餐饮受疫情影响严重,甚至出现了重新洗牌的局面,呷哺集团作为餐饮头部企业,在危的情况下也要看见和抓住机遇,在好的商业地段也继续保持扩张战略

穿越品牌发展的迷雾期,更加谨慎地扩张,更加精细化的运营,能否帮助呷哺在厮杀日趋激烈的火锅赛道继续占领高位。

亏损,火锅大哥们的烦恼

和海底捞一样,呷哺也在2021年陷入上市以来首亏高层震荡,股价下行,断臂自救等一系列风波悉数上演

多重困境加剧着呷哺的压力,在这之前,2018年,2019年两年,呷哺的营收增速已经出现放缓,分别下滑3.6%,1.8%,2020年的疫情冲击之下,营收同比下滑,而净利润方面,2018年到2020年,呷哺的经调整后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11.9%,—16.6%以及—67.1%。

来到2021年,呷哺业绩表现回暖,实现营收61.47亿元,同比2020年54.55亿元上涨12.7%,相较于疫情前的2019年实现微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亏损总额为2.93亿元,同比减少16061.5%。

抛开疫情的冲击,呷哺方面表示,亏损还来自于全年关闭约230家餐厅导致的长期资产一次性亏损,以及因为部分餐厅经营业绩下滑而导致的计提减值亏损,合计约人民币2.2亿元。

目前呷哺旗下主要有呷哺呷哺与湊湊两大品牌。

高端线湊湊餐厅,2021年净收入23.59亿元,同比上涨39.8%整体翻台率同样与2020年持平,为2.5,不过,受累于二线城市的同店销售额下滑表现,湊湊的同店销售额较2020年微降,至15.52亿元,其中二线城市下滑8.9%,其余地区保持增长

呷哺方面认为,餐饮业的未来趋势将由少数行业连锁巨头把持,行业势必迎来整合贺光启也表示,餐饮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也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作为头部餐饮企业,集团将审慎对待疫情下的危与机,丢掉历史包袱抓住机遇重新前进,他将2022年设定为呷哺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起步年

边关边开,洗牌期的头部焦虑

圈地运动在火锅赛道还管用吗呷哺提供的答案耐人寻味

2021年8月,呷哺突然宣布计划关闭200余家门店,董事长贺光启将这次关店称为是壮士断腕。

贺光启彼时接受媒体专访时称:有问题就关,这是为了持久经营做的事情否则先渡过去有什么意义,把赚钱的去贴赔的,有什么意义,唯一的做法就是快速断臂止血,该壮士断腕就壮士断腕

在这之前,2017年至2020年,呷哺呷哺餐厅的新增开店分别为136家,168家,189家以及91家。

年报显示,2021年,呷哺关闭了229家呷哺呷哺餐厅对于关店原因,呷哺在年报中称是由于前管理人员开设的多数餐厅所在位置无法突显呷哺呷哺‘高性价比’品牌形象,以及由于各种商业原因亦导致部分餐厅关闭

2021年,接连两位高管离职曾引发呷哺股价震荡:4月,呷哺宣布湊湊CEO张振纬离职,不再担任集团内的任何职位5月呷哺呷哺再度公告称,解除赵怡行政总裁职务,双方不欢而散

随后,呷哺创始人贺光启重新披挂上阵,接任CEO一职在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提到,经过两个多月的市场走访,发现呷哺呷哺部分门店存在严重的选址错误,从而导致亏损,因此决定关闭200家亏损门店

不过,同样是大规模关闭门店,与海底捞停下来稳一稳的选择不同,呷哺关店的同时,还将继续圈地,2021年呷哺新增了95家餐厅,2022年,呷哺将继续保持扩张速度,启动东扩南进的扩张战略,将新开设156家餐厅。

2021年呷哺的物业租金及相关开支由2020年的2.19亿元增长至2.98亿元,同比增长了35.7%增长的原因,除开愿意提供免租期的业主减少外,就来自于新开门店,尤其是湊湊餐厅

针对一边关店,一边开店的经营举措,呷哺董事长贺光启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一方面,2021年关闭的229家餐厅,均为亏损门店,且因前期选址就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即便长期投入也难获利,因此,经过多方评估后,选择断臂止血关闭餐厅后重新出发,另一方面,餐饮受疫情影响严重,甚至出现了重新洗牌的局面,呷哺作为餐饮头部企业,在危的情况下也要看见和抓住机遇,在好的商业地段也继续保持扩张战略,因此新开设了95家餐厅。

而对接下来的门店扩张,呷哺表示将采取更加谨慎态度贺光启称,今后不以新增餐厅的数量为扩张重点,而是致力于确保每一家餐厅的品质,采用优化的激励政策来鼓励门店开发团队,为新店的选址提出更高的要求他还表示,关闭的229家餐厅的员工,并未主动裁员,而是根据不同岗位调整到相应门店

调整多品牌布局,呷哺还能再造凑凑吗。

穿越迷雾后,呷哺还打算继续多品牌布局。

除了关店,贺光启重新出山后,还宣布关闭呷哺集团的子品牌in xiabuxiabu,并将原因归结为定位不清晰,而在年报中,呷哺也坦言,2021年关闭的餐厅多数于不符合呷哺呷哺推广的‘高性价比’模式的地区经营,且其模式不能够恰当反映品牌形象并希望透过此次调整,能够重回正轨,继续向前发展

走出迷茫期,重回正轨,也许是贺光启出山的重点之一,而被他选中的武器除了谨慎地扩张,还包括已经通过湊湊尝到甜头的多品牌之路。

对于原有的呷哺呷哺及湊湊两个品牌的未来规划,呷哺表示,除扩张以外,将采取精细化经营管理现有的千余家餐厅。

根据消息显示,呷哺计划将在3年内新开800家门店其中,呷哺呷哺将更加聚焦Z世代为主的消费群体,推出多款高性价比套餐,未来3年,呷哺呷哺计划新增至少500家餐厅,湊湊将继续加强其品牌力,锁定新中产,未来3年,湊湊计划每年以新增80至100家餐厅的速度进行扩张,主要集中在新一线,二线,三线等核心城市

据《财经》杂志此前报道,一名呷哺呷哺集团副总裁级别的高管称,湊湊和呷哺呷哺的关系一直比较纠结,从2017年开始,两个品牌越来越同质化。

对此,呷哺方面则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两大品牌的定位,战略,客单价等都是不一样的,覆盖不同的消费群体,是非常差异化的品牌。

而对于呷哺呷哺品牌呈老化倾向的质疑,呷哺方面回应表示,湊湊的发展的确在行业表现突出,但呷哺呷哺也拥有非常优秀的基因呷哺列举称,自呷哺呷哺2014年上市以来,业绩基本上保持了连年增长的态势,过去8年,呷哺呷哺年均利润达2.18亿元,平均一家火锅店每年可以赚近250万,可以说,这是个非常赚钱的品牌

此外,呷哺还透露,将在2022年底前推出其第三大品牌呷哺X,由创始人,董事长贺光启亲自带队,呷哺方面表示,将以全部的资源倾注该品牌的打造,计划打造成呷哺第三条高增长曲线。

但X的表现还是一个未知数,火锅赛道的竞争正在愈加激烈,前有海底捞,后有巴奴,七欣天,捞王等新兴品牌,诞生在激烈战场中的X,究竟是下一个湊湊,还是重走in xiabuxiabu的路,将留待消费者选择。

(责编:宋元明清)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生活消费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生活消费网 | 专注于国内外今日生活资讯网站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生活消费网 | 专注于国内外今日生活资讯网站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行长站台本行股票!直击中行业绩发布会开年信贷投放结构罕见披露全年增速预计
    日前,四大国有银行首场年报业绩发布会召开,中行率先公布成绩单。 作为四大国有银行首份2021年业绩报告,中行去年的经营效益表现亮眼,这与去年宏观经济总体表现不俗紧密相关中行去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6......
    2022-03-30 09:13
  • 多家有机硅企业业绩喜人行业迎新一轮扩产周期
    今年3月份以来,润禾材料,硅宝科技,东岳硅材等有机硅相关企业相继披露2021年度报告,业绩均实现大幅增长。 已披露业绩普遍高增长 截至目前,A股有机硅板块共有10家上市公司,其中5家已披露年报......
    2022-03-30 09:02
  • 上海不能封城,有这五大因素
    点击查看视频 日前,上海决定划江而治轮流管控,以黄浦江为界,开展新一轮切块式,网格化核酸筛查对于网络上的一些疑问,思维财经从财经角度梳理了上海不能封城的五大因素告诉大家,为什么上海不能像其它城市......
    2022-03-30 08:56
  • 近8年首次出现年度净利润下滑安琪酵母: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挤压
    3月28日晚间,酵母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安琪酵母发布的2021年年报显示,去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09亿元,同比减少4.59%。 这是自2014年以来,近8年安琪酵母首次出现年度净利......
    2022-03-30 08:30
  • 突然爆雷!多个重大项目未中标,这家A股要慌了?
    多项订单流失!患有大客户依赖症的金时科技,却再次遭到第一大客户的抛弃。 日前,金时科技表示,子公司未能中标湖南中烟相关项目,上述标段相关产品均为公司2021年在供产品,占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总收入......
    2022-03-30 08:11